活动新闻

policy document

热门新闻

张福昌先生设计教育思想探析

作者: 时间:2018年09月23日 18:08 点击数:

摘  要:探析中国工业设计界泰斗张福昌先生的设计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追寻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日本现代设计简要的回顾以及对张福昌先生个人简历的介绍,梳理了能够体现张福昌先生工业设计教育思想的三个阶段,即工业设计专业之酝酿探索阶段,工业设计教育之形成发展阶段和工业设计创新之开拓实践阶段。张福昌先生从日本成功的设计发展经历中吸取经验并付诸于中国设计发展的教育实践中,建立和完善了现代设计理论体系,同时其超前的设计创新理念有助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为未来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字:张福昌;工业设计;设计专业;设计教育;设计创新
       一、背景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工业设计先是从借鉴欧美国家的设计开始,6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品的大量输出,国际市场竞争迫使日本企业重视产品设计,日本急需设计方面自己的人才并开始重视设计教育,日本政府要求高校开设工业设计课程,积极扶持本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到了70年代,日本已经从模仿欧美逐步走向了创造自己日本特色的道路,彼时的日本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设计能力都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正常邦交,中国开始大量派遣留学生或访问学者到日本学习工业设计。我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才真正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1987年成立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2]也有效地促进了工业设计理念的普及。那时的中国仿佛像100多年前的欧洲一样,许多有先见之明的设计先驱们纷纷开始探索如何在中国现有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设计之路。访日学者、著名教育家、设计理论家张福昌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作为中国首批赴日本学习工业设计的访问学者,在留学期间深受日本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对日本在二战后设计成长的成功之路感触颇深,他不但翻译了当时在日本畅销的《设计概论》,还撰写了《发展工业设计建议书》,决心从日本工业设计的复兴之路中寻找合适中国发展的工业设计道路。
中国的现代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20世纪60年代仅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两所院校开设了类似今天的产品设计专业。[3]张福昌先生是无锡轻工业学院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本科第一届学生,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到日本访学的学者之一,留日期间不断地从日本设计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引进日本先进的设计理论,传播现代工业设计,为中国现代设计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他还时刻不忘发展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将之前所学到的设计理论付诸实践,带领设计学院的教师们进行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即便是退休以后,张福昌先生还将从事设计和教育工作40多年来对现代设计的理解和总结,出版成《现代设计概论》供学校师生们和企业设计师们参考。在中国现代设计理论和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之后,张福昌先生又走向了对其开拓创新的探索之路,他提出设计组织的革新、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及设计教育要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道路。[4](P.4)张福昌先生亲身经历了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理论探索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几十年的工业设计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过程让他真正感悟到设计的真谛,认识到设计创新的重要性,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具有自己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发展道路。
       二、张福昌先生简介
      张福昌先生(1943~,图1),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工业设计理论、设计教育及设计创新实践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他是中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开拓者之一。张福昌先生1966年(23岁)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1981年7月~1983年7月(38~40岁),张福昌先生成为中国首批赴日本学习工业设计的日本千叶大学访问学者。张福昌先生在国内外专业报纸期刊上发表有关工业设计方面的论文130余篇,他出版的专业图书多达30余种,其中包括《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1983年)、《纸的造型》(1987年)、《室内设计艺术基础》(1998年)、《中国民俗家具》(2005年)、《现代设计概论》(2007年)、《设计造型基础》(2011年)等。1983年到1985年(40~42岁)之间,张福昌先生先后陆续获得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轻工部工业设计一等奖等教育类和设计类方面的数十项国家、省部级奖项。1986年(43岁)起,他担任江南大学系主任、院长、研究生部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并在江苏大学等其他20余所高校中任兼职教授。1997年,54岁的张福昌先生再次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千叶大学,2007年(64岁)他还被日本千叶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的称号。
       在学术研究方面, 张福昌先生是最早一批将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学者之一,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并称“北柳南张”,[5]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基础,并为未来中国设计的开拓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张福昌先生工业设计思想探析
       张福昌先生在留日期间,潜心研究日本现代设计发展之路,吸收日本先进的设计理念,通过翻译日本理论书籍的方式将日本设计教育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回国后,张福昌先生投身到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事业中,在积极传播设计理论的同时,对当时的设计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不断探索适合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道路。同时,张福昌先生又根据中国设计发展现状对未来设计的开拓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因此,在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道路上,张福昌先生自始至终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是中国工业设计界当之无愧的泰斗。
       现从工业设计专业之酝酿探索阶段、工业设计教育之形成发展阶段和工业设计创新之开拓实践阶段等三个阶段入手,探讨张福昌先生的设计教育思想轨迹,同时也是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小结。
       1、工业设计专业之酝酿探索阶段
       1966年(23岁),大学毕业的张福昌先生,被分配到广西梧州日用化工厂工作了7年。这期间他做过工会宣传工作,还当过工人,设计香皂、牙膏等的包装。正是由于这几年在工厂的工作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所掌握的书本知识和企业生产实践的差距。当时的中国大学,教授的多为美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素描、水彩、国画、书法等。写生是对静物的再现,创作也是为了表达自我的个性。[6]而企业生产中更多地需要关注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问题。为工厂所画的宣传画,要起到传播新思想的作用,为企业所设计的产品包装,要满足消费者的喜好,且设计时要考虑包装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工艺和技术路线是否合适。正是这不同寻常的7年工厂实践,使得张福昌先生萌生了改变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现状的想法。1974年(31岁)底,他回到母校任教,期间经常带学生们到工厂参观学习,将书本知识和工厂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感受到想要设计一件人人喜欢的好产品,仅掌握绘画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工程技术和加工工艺。在考察了当时一些轻工企业设计室之后,张福昌先生发现美术设计必须服从于技术,设计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化产品,而应该更多的考虑产品的使用功能。他在学校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外文期刊,感受到国外设计的优良和中国现代设计的落后,他认识到现代设计光有美术基础是远远不够的,现代设计还有很多学问需要去研究,从此产生了探求现代设计的浓厚兴趣。
       1981年7月至1983年7月(38~40岁),张福昌先生在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作为访问学者研修工业设计。学习期间,他积极参与日本师生的学术交流会并参加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走访日本设计界的前辈和企业实地考察以及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他对工业设计有了更加真切的了解。他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中领悟到:日本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在美国的扶持下,一步步从模仿欧美各国的产品到形成自己风格的产品,[7]从以出口传统工艺品为主到出口家电、汽车等现代工业产品和传统工艺品并行的“双轨制” 注1,成为世界设计大国和设计强国,而工业设计及其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历史证明工业设计与科学技术同样重要。在日本的两年研修中,他更加认识到以往中国大学里所接受的设计教育基本上是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因此他潜心研究专业与基础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并通过学习他的导师赤穴宏注      2(1922~2009)教授赠送给他的那本由大智浩注3(1908~1973)等合编的《设计概论》,逐步对设计的概念、范畴,以及设计与艺术、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关系有了初步系统的了解。张福昌先生深切感受到现代设计之重要,设计领域之宽广,设计与各领域关系之密切。与此同时,张福昌先生发现,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系统的关于设计理论方面的书籍,而想要振兴祖国的工业设计事业,首先需要一本这样的书籍作为中国现代设计专业发展的指南针,因此他翻译了这本在日本畅销的《设计概论》,并于1991年(48岁)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推动国内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撰写了一篇《发展工业设计建议书》,目的在于引导人们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中有所感悟,并走向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设计的道路。[8](P.6)
       2、工业设计教育之形成发展阶段
       1983年(40岁)7月,张福昌先生从日本留学归来后,继续在他的母校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作。那时的他已经完成了对工业设计理论的初步探索,立志为发展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而努力。他不但从日本带回来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而且把在日本学到的现代工业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中国学生们,并到湖南大学等各大高校介绍国外工业设计发展情况,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道路。[8](P.6)张福昌先生坚持以推动中国经
张福昌先生坚持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教学理论联系工厂实际,坚持理论基础为专业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不断进行着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1986年(43岁),张福昌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任主任期间,开始改革无锡轻工现有的工业设计本科教学体系。首先,在借鉴国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无锡轻工业学院进行招生改革,开始在艺术学院招收工科学生,并进行艺术类考试革新,增加考试的项目。其次,对学校课程体系、知识板块、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缩减美术基础课的课时,增加设计专业课的课时,按照国外学校及企业的设计程序和方法结合国情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把深入社会考察和市场调研作为设计必经的环节,把项目合作系统设计注4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必须训练的内容。同时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的创作主要是和企业合作完成,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际设计大赛。再次,邀请日本专家来校讲学,并和日本学校建立友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派学院老师去日本留学、考察,日本每年派教授来华教学、赠送资料、设计用品等,帮助无锡轻院建设工业设计专业。20世纪90年代,张福昌先生的贡献主要是引进国外工业设计教育理念,传播国外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为今后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工业设计教育道路奠定基础。

       3、工业设计创新之开拓实践阶段

       进入21世纪初,也正是自张福昌先生1983年(40岁)回国后的近20年里,是中国现代工业设计引进国外设计理论并消化吸收的阶段,彼时中国已经成为设计教育大国,但还不是设计教育强国。虽然在课程设置、办学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设计创新、学科建设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54~55岁),张福昌先生再次到日本千叶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9](P.7)在此期间,他阅读大量新的图书资料,就设计创新访问了一些设计界的专家,深切体会到在日本,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深深热爱着工业设计。2003年(60岁)10月,从繁忙的机关行政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张福昌先生,负责学校设计科学与文化研究所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传播现代工业设计理论以及巩固之前在设计教育方面的成果,2007年(64岁)他编写出了《现代设计概论》一书,以独到的见解界定了“手工艺设计”、“设计”、“工艺设计”和“工业设计”这几个难以区分,同时又必须厘清的内容;从宏观的视角把庞杂和界限模糊的专业范围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空间设计三大类;[9](P.8)以超前的观念专门论述了“设计管理”、“设计评价”和“系统论设计思想与方法”。张福昌先生的这本《现代设计概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发展之路,也为未来的创新实践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正在改变产业、生活和文化,带来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这股变革的趋势,张福昌先生提出了以下四点开拓性的建议:首先提出设计素养的提升,设计师要具备造型表现、工程技术、人体工学、设计管理等多方面能力和知识;其次提出设计理念的转变,由“技术优先”转向“设计优先”;再次提出设计教育要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道路,[4](P.4)以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主导,企业建立的综合开发设计机构为主体,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研究所则是基础应用研究和设计开发的阵地;最后他还呼吁要向日本中小企业学习,重视传统产业,利用传统的技术和材料研发新的工艺技术和新产品,以达到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产业和城乡中小制造企业的目的。张福昌先生的上述四点建议,是加速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今天现代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未来中国设计发展的新的着力点。

       四、结语

       工业设计具有实用性,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起着不同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福昌先生在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理论探索及其教育研究、设计创新等方面均作出巨大的贡献。他是中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时,深受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启发,并在认真总结日本设计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之后,将其所学所悟运用到中国工业设计的振兴上,不断地加强中国工业设计理论的学习及其探索实践。在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物质及文化需求明显增强的同时,张福昌先生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道路,并提出中国的设计院校要把握各自的办学特色,掌握各自的前进方向,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发展目标,促使今天的中国高校现代设计教育得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现代设计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扎下根。在发达国家早已把发展工业设计作为国策,列入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的时候,为了迅速适应国际商品竞争和国内市场发展的新要求,张福昌先生首先认识到更新设计知识的迫切需要。因此,他基于时代背景和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今后的设计创新的开拓之路,具体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总之,不论是张福昌先生对中国工业设计理论的探索及其教育的发展、还是设计创新的开拓,都对当下的中国走自己的现代设计道路有很大的影响,并对未来的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注释
注1:日本现代设计中在处理传统和现代关系时所采用的设计制度,一方面在手工艺品等的设计领域继续研究传统,以求保持日本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照现代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现代设计探索。
注2:前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教授、工业意匠学科造型讲座负责人,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油画专业教授。
注3:知名日本设计教育家,前东京教育大学(今筑波大学)、金泽美术工艺大学、实践女子大学、九州产业大学教授,撰写并翻译多本设计专业方面的书籍。
注4:设计活动具体展开时,双方之间联合行动的系统性的设计,不是单一的线性思维模式,而是复合的非线性的系统设计方略。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3-127.
[2]本刊记者.中国工业设计的希望之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大会采访记[J].装饰,1988(03):49.
[3]沈法.张福昌.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特色论[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308.
[4]张福昌.“官、产、学、研”合作—现代创新设计教育的现实选择[J].创意与设计,2010(01):4.
[5]周频.我所亲历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J].武汉文史资料,2008(06):20.
[6]谷婷婷.静物花卉水彩组画创作总结[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6.
[7]刘晶晶.关于日本设计和设计教育的亲历与恳谈[J].装饰,2015(12):36.
[8]张福昌.感悟设计[J].创意与设计,2010(10):6.
[9]张福昌.现代设计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9.

图片出处
图片1来源于: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

作者
张佳慧1 吴 卫2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简介
1、张佳慧(1992~),女,山西太原人,2014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2018年硕士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博士生,主修公共艺术研究。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前进路南段21号院11号楼,030024。TEL:15110336160。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设协设计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文章来源:设计在线.中国